7月18日上午,我院于思明校区亦玄馆隆重召开"AI赋能仪器"专题工作会议。会议汇聚田中群教授、洪明辉教授、周伟教授等30余位学科专家学者,通过主题报告、成果展示与深度研讨,共商人工智能与仪器科学交叉创新大计。

双轮驱动:学科建设与研究院重组同步推进
副院长周伟教授主持大会并系统梳理了萨本栋微米纳米科学技术研究院重组建设进展;院科学仪器研究所所长郑高峰教授详细介绍了智能仪器交叉学科申报准备情况,着重从学科建设"四维体系:基础架构→产业需求→人才培养→发展路径"展开论证。

院士领航:指明AI赋能仪器三大突破方向
田中群教授作《探讨AI赋能仪器检测控制的机遇和方向——从能源工况到医学疗况》主旨报告,深入剖析人工智能在科学仪器领域的变革潜力,重点解读工况检测、医疗诊断、能源系统等应用场景的发展路径。
洪明辉教授通过云端展示其团队在《AI视觉显微技术在内窥镜领域的应用开发》取得的研究进展。
青年力量:12项创新成果点亮交叉研究前沿
会议特设青年学者成果专场,呈现多学科融合创新矩阵:
龙洋洋教授(AI辅助超声制造)、胡春副教授(贵金属异质纳米结构设计)、汤富杰副教授(复杂表界面多模态谱学智算)、罗涛副教授(氢燃料电池原位监测)、张金惠副教授线上(柔性触觉传感)、薛文东助理教授(拉曼检测/智能仪器/嵌入式系统)、丁政茂助理教授(心肌器官芯片传感器)、张保财助理教授(微孔阵列粘弹介质光整技术)、鲍岳助理教授(振动与噪声控制)、刘兴盛助理教授(无人系统光电成像)、林逸晗助理教授(类脑视觉感知)、林根助理教授(飞秒激光加工)。研究内容覆盖超声制造、纳米材料、谱学智算等前沿领域,彰显多学科融合创新活力。
共识凝聚:"九字精神"定调学科发展基调
讨论环节中,洪明辉教授、祝青园教授、刘暾东教授、王凌云教授、杨扬教授、褚旭阳教授、柳娟副教授、高立波副教授、尹君副教授、郑建毅副教授等,分别就AI视觉显微技术、智能仪器研发、多模态传感技术及产学研融合分享实践见解。田中群教授提出三点指导性意见:一是倡导“敢为先”精神,鼓励原创性研究,破解"卡脖子"技术;二是强调“重细节”态度,建立国际标准研究范式,拒绝低水平重复;三是弘扬“合为贵”理念,构建跨学科协作生态,杜绝资源碎片化。

会议通过系统汇报与深入研讨,明确了AI赋能仪器领域的发展路径,通过研究院重组与智能仪器学科申报的双轮驱动,确立“AI+仪器”交叉学科建设路径图。“敢为先、重细节、合为贵” 的学术精神将为学科发展注入持久动能,为推进研究院战略升级与交叉学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图/文 胡菲娜)